应对糖尿病,老人有很多误区
发布时间:2021-10-27 浏览次数: 【字号:默认 大 特大】
应对糖尿病,老人有很多误区
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今年的糖尿病日主题为“共同关注糖尿病”。世界卫生组织也将今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定为“应对糖尿病”。世界卫生组织提出,预计到2030年,糖尿病将成为全球第七大死亡原因。
据专家介绍,在我国18岁以上的人口中,糖尿病患者占到11%以上,糖尿病高危人群在5%到9%之间。然而,接受正规医疗的糖尿病患者,只占很少一部分。而很多患有糖尿病的老年人,因为错误的认知,往往抱着药罐子不去医治,或者采取了错误的治疗手段,导致病情加重。日前,本报对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基金会糖尿病基金主任委员、北京朝阳糖尿病医院院长王执礼教授进行了专访。王执礼教授表示,老年人在防治糖尿病方面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误区。
王执礼简介
王执礼教授长期从事糖尿病基础和临床学科研究,于1995年获英国皇家医学研究生院医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侨联特聘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学基金会糖尿病基金主任委员、北京朝阳糖尿病医院院长。他首次发现和证明了内源性胰高糖素样多肽1(GLP-1)和神经内分泌肽Y(NPY)等人体多种内源性内分泌调节肽对胰岛细胞调控作用。
常规体检很难查出糖尿病
糖尿病从发病机理讲,在世界范围内还不是完全清楚。糖尿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代谢疾病,人到了一定年龄更容易得糖尿病,故中老年人被诊断、被发现的比例较高。比如,每个人都会动脉硬化,只是快慢不一样,胰腺动脉硬化,就会导致胰岛供血不足。因此在糖尿病发病人群中,中老年人数量比较多。
要防治糖尿病,就要做到“四早”,即早检查、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但是诊断是否患有糖尿病并不建议自测,而是要到正规医院进行精确检查来确诊。
对糖尿病来讲,仅靠常规体检,可能会造成相当部分患者的漏诊。诊断糖尿病的标准是空腹血糖不能超过7.1毫摩尔每升,餐后血糖不能超过11.1毫摩尔每升。而常规体检一般往往是仅测空腹血糖,但是有的糖尿病人空腹血糖是正常的,餐后血糖异常。而专业判断糖尿病的方法是糖耐量实验和胰岛功能实验,两者加在一起,就能够确定是否患有糖尿病。
其实,正常人空腹血糖应低于6.1毫摩尔每升,餐后2小时血糖应低于7.8毫摩尔每升。如空腹血糖超过6.1,但低于7.1;餐后血糖高于7.8,却没超过11.1的;都属于血糖不正常。这部分人如果没有科学地干预,90%都会在十年之内转为糖尿病。但是经过科学干预,血糖可维持数年不变,如果经过严格科学系统地干预,可使部分血糖不正常者转变为正常。
王执礼介绍,40岁以上的肥胖、超重人群,有高血压、高血脂、代谢综合征的患者,有胰腺炎病史的人群,长期吸烟者,久坐不动的脑力工作者,胎儿超过8斤重的母亲,以及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都属于糖尿病高危人群。对于这些人士,只有及早检查,才能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