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目录 / 规划计划

2019年工业和信息化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2020-01-07 15:02    浏览次数: 【字号:默认 特大

信息索引号
014007844/2020-00002
发文日期
2020-01-07
公开日期
2020-01-07
文件编号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发布机构
无锡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公开形式
网站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有效期
长期
公开程序
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主题
工业、交通--其他
体裁
其他
关键词
经济,管理,总结
文件下载
内容概述
2019年工业和信息化工作总结

显示全部表格信息

  今年以来,市工信局紧紧围绕“当好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标杆、示范、领跑者要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努力践行新发展理念,坚定实施产业强市主导战略和创新驱动核心战略,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较好成效。

  一、2019年工作总结

  1.工业经济稳中趋好。围绕稳定增长,建立健全经济运行监测分析体系,动态调整策略、优化措施,工业经济扭转下滑势头,走势稳中向好,在去年高基数的基础上,主要指标继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排名位居前列。一是总量效益增速居前。1-11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7%,增速高于全省平均1.8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四、苏南第二,在全国超万亿GDP城市中位列第三;规上工业利润增长4.3%,增速高于全省平均10.2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三;工业投资增长10.1%,增速高于全省平均5.2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四。二是企业实力显著增强。14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500强、30家企业入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均位居全省第一;先导智能、兴澄特钢、江苏阳光、天奇股份入选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产品)名单;年内新增上市企业8家,总数达146家,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21个“专精特新”产品、 15家小巨人企业进入省公示名单,分别位居全省第一和第二。三是高质量发展保持前列。省高质量发展考核4项共性指标中,有2项实现进档升位(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单位GDP能耗),1项保持领先(新增规上企业数),还有1项也位列前3(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项个性考核目标任务可全面完成。

  2.产业发展成效显著。一是产业集群培育加快。无锡市被评为“促进制造业创新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等工作成效明显的地方”,受到省政府通报激励。今年来,积极推进16个先进制造业重点产业集群和4个未来产业集群发展,绘制完成12个重点产业集群产业链图谱和招商指导目录初稿,为产业链招商提供精准导向。协调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新能源、环保等产业协作配套对接活动,召开无锡与华为公司战略合作供应链与产业链对接会等。预计全年超千亿元产业集群可达7-8个。物联网产业集群在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初赛中胜出,进入决赛。二是新兴产业发展提速。无锡市作为全省唯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效明显市,受到国务院通报激励。前三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和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0.6%和11.4%,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分别为28.6%和30%,比去年底分别提高4.5和6.9个百分点。以物联网为龙头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物联网产业营收预计增长16%以上,成功举办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十周年主题活动和2019世界物联网博览会,参展企业和观展体验人数均创历史新高。获批建设全国首个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车联网(LTE-V2X)城市级示范应用项目已完成全市280个路口和500余个点段的路侧设施数字化升级改造,覆盖面积达220平方公里。深入推进国家“芯火”双创(基地)平台筹备和建设工作,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智能集成电路设计技术研究所成功落户,无锡先进技术研究院正式运行,申威服务器CPU产业化发展加快推进,卓胜微电子成为全省首家集成电路设计业上市企业。华云数据发布国内首款国产通用型云操作系统安超OS™;5家企业入围“2019江苏省互联网企业50强”;华为无锡软件开发云创新中心和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正式上线。三是整治提升推进有力。累计整治燃煤工业窑炉253座,淘汰落后造纸产能3.4万吨、印染产能3500万米。截止11月底,已关停化工企业65家,预计全年可关停90家左右,超额完成省下达的关停80家目标,江阴高新区化工集中区取消化工园区定位的报告和方案已报市政府批准。

  3.发展质态持续提升。一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1-11月,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9.1%,增速高于全市平均0.9个百分点,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为45.4%,比去年同期提高2.2个百分点。年初出台《无锡市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实施意见(试行)》,全力支持先进封装与系统集成创新中心、物联网创新中心两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申报国家级中心,生态染整、燃气轮机两个创新中心分别进入省级创新中心试点和培育库。新增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44家,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6家,推荐2家申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累计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6家。269个项目入选省工信厅《2019年江苏省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导向计划》。3家企业入选全国质量标杆示范企业,入围数居全国地级市第一。14个项目列入国家强基工程,数量全省第二。二是绩效评价深入开展。修订完善评价办法,评价办法的操作性、评价结果的客观真实性和企业对评价结果的认可度明显提高。升级绩效管理平台,完成2018年度评价数据核对和匹配,合并、删除无效企业近4300家,企业总数由2017年70033家企业最终核准为64481家,企业用地数由原来的54.28万亩最终核定为59.38万亩。2018年亩均税收达16.45万元,比上年度提高9%。大力推动评价结果在化工整治、拆迁厂房、低效工业用地清理、“散乱污”整治、产业项目扶持中的应用。三是绿色制造步伐加快。前三季度全市单位GDP能耗下降5.19%,降幅全省第二,预计全年可超额完成省下达的下降3.4%的目标。1-11月,全市规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同比持平,比工业增加值增速低7.7个百分点;万元规上工业产值能耗同比下降7.6%,万元规上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7.1%。15家企业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2家企业中标工信部绿色制造供应商。四是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发布全市智能制造水平评价规范,新认定市级智能车间45个,建成省级智能工厂1家(累计2家)、省级示范智能车间29个(累计124个,位居全省第二)。新增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应用项目3个、累计达10个,中标工信部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项目3个,新增机器人应用469台(套),通过两化融合贯标评定企业30家。无锡物联网创新中心有限公司建设的国家二级综合性标识解析节点上线运行。无锡高新区入选省首批“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基地。新增国家工业互联网四星级平台2个、省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6个、省级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4 家、制造业“双创”平台1个、省星级上云企业172家,数量位居全省前列。成立全省第一个市级5G产业联盟,建设5G基站2600个。

  4.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加强政策引导,修订现代产业发展政策意见,出台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政策意见,加强对上争取力度,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现代产业发展资金共兑现585个项目51543万元,对上争取57472万元,其中省级扶持资金32094万元,工信部扶持资金25378万元。积极推动清欠工作。全市共排查出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7029.68万元,已全部偿还,清偿比例达100%。抓好融资保障,组织33家银行向2960家企业授信1618.33亿元。新增制造业贷款140.17亿元,余额和增量占比均居全省首位。修订无锡市中小企业转贷资金应急管理办法,进一步降低收费标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1-11月,市级平台共为883家中小企业办理1241笔转贷业务,帮助企业续贷总金额超101.6亿元,降低企业融资成本1.32亿元。推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贷款,共为210家企业办理262笔锡信贷业务,累计发放贷款金额8.59亿元。注重人才培训。加强领军型人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创二代等人才培训,成功举办第十三期清华大学无锡市企业可持续发展高级研修班和复旦大学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班。

  5.机关建设全面加强。持续抓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学习,认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扎实做好市委巡察反馈意见整改落实工作。严格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加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以强化党员意识为核心,严格日常教育管理。积极推进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对重点岗位风险点进行重新梳理,对会议制度、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制度进行修订完善,内部管理更加规范有序。意识形态、机构改革、选人用人、党风廉政和党建带工建等各项工作有力有效开展,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进一步形成。

  二、2020年工作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围绕奋斗目标,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和产业强市主导战略,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奋力前行迈好产业发展“铿锵步”、同心协力画好产业发展“同心圆”,努力在产业强市中创造新业绩、攀登新高峰。

  (一)目标安排

  2020年的初步目标是: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以上,工业投资增长7.5%左右,工业技改投资增长7.5%左右,单位GDP能耗降幅完成省下达目标,做好“十三五”的收官和“十四五”的谋划。

  (二)具体工作

  围绕上述目标,2020年要在8项工作上发力:

  1、聚焦平稳发展,着力保持工业经济健康运行。抓好目标管理和监测分析。要超前,要靠前,根据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目标任务和高质量发展考核要求,打好主动战,下好先手棋,科学安排明年指标计划,细化目标任务分解,狠抓推进落实。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运行的监测协调,做好10亿元以上企业和100家对美出口重点企业的月度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对策,确保工业经济平稳发展,避免大起大落。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和技术改造。编制《无锡市2020年度工业项目计划》,建立年度工业投资重点项目库和项目推进机制,重点做好5亿元以上重大项目的推进,加快项目的签约、开工和竣工。开展“千企技改”行动,引导企业开展更高水平的技术改造,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重点,积极争取国家、省各类财政专项资金扶持。抓好工业新增长点培育。完善要素帮扶、政策倾斜、难题专办、进度考核等工作机制,加大对市级新增长点项目(产品)和省级新增长点培育力度,逐月监控通报,加强跟踪考核,促进项目(产品)增量按照序时进度达产达效。

  2、聚焦高端发展,着力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系统实施造链、强链、延链、补链工程。建立重点产业集群产业链图谱和主要产品目录,制作产业集群招商指导目录,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强协作。完善全国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竞赛推进机制,积极推动无锡物联网产业集群在国家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竞赛决赛中胜出,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将产业集群建设和龙头企业培植、“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发展壮大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集群龙头领军企业,培育一批专注细分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加快形成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骨干、创新服务平台为支撑的产业集群发展生态体系。实施一批重大技术联合攻关项目。围绕集成电路、工业互联网、高端软件、人工智能等领域,重点推进国家(无锡)先进技术研究院、江苏省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联盟等创新载体和平台,积极引导企业攻克一批重大核心技术瓶颈。推进江南大学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围绕“感、联、知、控、执”五个方向,开展共性核心技术研究。加快新技术新产品应用推广。鼓励企业申报一批国家和省重点创新项目和核心技术研发项目,加速新品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行业内关键技术的突破与提升。推动首台套重大装备示范应用,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与推广,力争2020年重点技术创新项目总数和入围省工信厅导向计划数比2019年增长10%。全力打造本土自主品牌。加强本土企业自主品牌培育,引导企业加强战略策划,向价值链、产业链中高端攀升,提升品牌价值,打造区域性、行业性知名品牌,争创中国质量奖、中国工业大奖。

  3、聚焦创新发展,着力培植发展新动能。聚焦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出台新三年行动计划,围绕以物联网为龙头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5G、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细分领域,以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融合为主体,推动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加快集聚,实施重点突破,强化政策支持,推动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和提升,力争新兴产业产值增速快于面上工业增速,占全市规上工业产值的比重继续提升。开展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评估和发展规划纲要(2021-2025年)编制工作,做好未来5年物联网发展规划,推动“泰尔无锡联众中心”建设,继续办好世界物联网博览会。全年物联网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2%。推进无锡“芯火”双创平台建设,打造区域性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推进一院一公司发展,研发生产高端通用服务器芯片、建设申威产业联盟、培育申威产业生态。引育集成电路领军型、旗舰型人才,重点培育2-3家集成电路设计龙头企业,补集成电路设计和人才短板。克服集成电路周期性双下滑和中美贸易摩擦等负面影响,全年集成电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7%以上。大力推动安全可靠“一基地、两中心”建设,加快推进产业链建设,培育软硬件产品和解决方案,培育产业生态,在无锡开展先行先试。创建物联网特色中国软件名城,办好“i创杯”等重大活动,积极培育工业软件,为制造业企业赋能、赋智、赋值,推动全年软件业务收入增长15%。推进车联网先导区建设。推进车联网体系架构升级,建设车联网二期项目,提升车联网技术水平和平台数据处理能力,构建车联网产业、技术服务数据库,测试5G-V2X核心网关键技术,加快LTE向5G演进步伐。推动产业化项目建设,重点推进中电海康、智驰华芯、流深光电、航天大为等企业的研发和产业化项目,加速南山车联网小镇、山水城产业园、智能交通产业园等特色园区发展,推动奥迪、博世等车联网核心企业落地发展,积极引入江苏科创交通安全产业研究院等研究服务型企业。丰富车联网测试应用,重点推进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基地建设,积极推动长三角区域(特别是江苏省内)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互认合作。加速车联网商业模式的市场化,建设无锡车联网综合运营中心,推进国家智能交通综合测试基地和车联网城市级示范应用项目与上下游企业开展商业化测试合作,加快产学研转化,在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领域形成完整的标准体系,推进车联网标准规范的制定。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加快谋划布局,推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体验经济,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积极推进氢能源产业发展,完成全市新能源汽车及充电设施监测平台建设,建立无锡氢能产业联盟,推动传统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转型升级。深入实施5G产业规划,指导产业联盟做好5G应用案例的培育,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到2020年底对无锡市区和江阴、宜兴城区及开发区形成5G信号室外基本连续覆盖。

  4、聚焦融合发展,着力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推进两化融合。以机械、冶金、石化、纺织等优势传统产业为重点,分业施策、因地制宜、示范带动,全面推动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提升制造业智能化和互联网化水平。开展两化融合贯标,推动企业加快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工艺装备、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化水平,全年新增省级以上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重点培育企业20家,市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20家。推动试点示范。推动100个智能化建设重点项目,培育省级智能工厂1家,创建省级示范智能车间20个、市级智能车间30个,培育智能装备和产品重点企业20家、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10家。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示范带动一批行业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新增省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2个,省星级上云企业50家,省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1家,引育工业互联网服务商10家。推动军民融合。聚焦特色优势产业,与央企军工集团、科研院所等强强联合,围绕物联网、“两机”关键零部件、船舶和海工装备、新材料、电子元器件等重点领域,加快推动现有军民融合产业基地提升发展,积极谋划新兴军民融合产业基地申报创建。出台《无锡市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并组织实施,跟进派思动力的燃气轮机项目、源清动力的燃机维护维修项目建设,支持企业深度对接央企军工集团开展合作,积极主动承接重大项目转移,巩固无锡“两机”产业特色优势。推进服务型制造。大力推广总集成总承包、个性化定制、在线支持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供应链管理、融资租赁、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等服务型制造新模式,做好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申报工作。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强省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建设,依托无锡(国家)工业设计园以及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工业设计创新中心技术优势,搭建“产学研”合作交流平台。鼓励企业积极申报省重点物流企业,围绕物流降本增效,引导开展智慧物流建设,加快物流转型升级。

  5、聚焦集约发展,着力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提高开展评价工作的主动性。强化各地政府主动作为意识,推动各地政府切实将绩效评价工作摆上位,抓到底。严格落实“一把手”工作推进机制,统筹做好本辖区内评价工作的组织、协调、数据核实、企业评价和差别化政策实施工作。强化工业企业主动参与意识,深入广泛向企业宣传评价工作相关政策,积极倾听企业意见建议,不断增强企业主动参与意识,理性对待评价分类结果,正确认识到自身所处行业领域的位置,对标找差,形成工作共识。强化相关部门主动配合的意识,推动各部门提高政治站位,全力配合开展数据采集和核实等相关工作,加强各部门之间政策、措施和应用的联动,加强与省级部门的沟通对接,争取更多支持。增强评价工作的质量。提高评价数据的精准度,进一步在厘清工业用地属性、权属关系等方面,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将工业用电、研发费用、污染物税收等缺失数据归集齐全,有效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提高评价对象的准确性,针对 “一地多企”特别是租赁企业的用地情况没有得到彻底厘清的现状,推动各地区充分发挥乡镇街道的作用,上门逐一核实,切实将参评价对象搞准摸清。提高评价分析的质量,着重引导各地区,突出加强对评价结果的分析,从一系列评价数据的背后,准确掌握工业企业资源利用的现状,为政府合理调配资源和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抓好绩效评价的应用。全面落实现有差别化政策,严格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工业企业资源利用绩效评价结果使用的意见》,深入推进产业扶持资金项目项申报和政府采购、工业用地、用电用水用气、排污和信贷等差别化政策的落实。推动市财政局推进评价结果在产业项目扶持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学习南京和苏州的做法,研究设置差别化水电气价格专用账户,实行专款专用。加强各类政策配套集成。推动市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规划等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差别化政策的通知要求,积极向省级部门申请,尽快出台差别化实施细则。推进评价结果应用向各方延伸。推动各地区应坚持将评价结果与实际相结合,不断扩大评价结果应用面,积极营造奖优淘劣氛围,增强企业高质量发展意识,有效提高工业企业资源利用率,积极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6、聚焦协同发展,着力打造长三角先进制造核心区。深度参与长三角产业链分工协作。加强与上海等地区的产业对接、园区对接,有效承接高端项目和产业链配套项目。强化区域优势产业协作,主动对接、积极参与,推动本地优势产业融入长三角大产业链中,发挥无锡优势,和其他城市错位发展、良性竞争,打造具有无锡特色的地标性产业集群和产业链环节。重点打造物联网、集成电路、高端装备、新能源、高端纺织服装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高端软件、节能环保、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特钢等国内领先的产业集群,5G、高性能计算和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等高成长性的产业集群。推动产业与创新深度融合。走“科创+产业”道路,加强基础性、战略性关键技术研发,集中突破集成电路、物联网、人工智能、车联网等一批“卡脖子”问题。依托创新链提升产业链,围绕产业链提升优化创新链。在重点企业和重点创新平台中推动布局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推动物联网创新促进中心、集成电路特色工艺与先进封装制造业创新中心争创国家级创新中心,推动隆达金属材料燃气轮机创新中心进入省级试点并做好争创国家级创新中心的各项准备工作。完善三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体系,修订完善我市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管理办法,力争2020年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800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突破300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数量继续增加,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实现四年来零的突破。积极融入长三角工业互联网发展体系。支持企业建设面向长三角应用推广的研发设计、数据管理、协同营销等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云平台),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严格节能降耗管理。实行能耗强度和总量“双控”,确保全市单位GDP能耗降幅完成“十三五”下降目标(18%),规上工业综合能耗得到有效控制。实施并申报重点节能与循环经济项目60项以上,实施清洁生产审核企业40家,开展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的示范创建工作。持续推进化工产业安全环保整治提升。全年关停化工生产企业150家。完善“一企一策”,提升企业安全、环保水平。做好化工园区的整合和整改提升,确保合规园区顺利通过省考核验收。按新标准重新审核认定化工监测点,确保优质化工企业得到一定的政策支持和发展空间。全面完成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的关停、整改和异地迁建任务。

  7、聚焦安全发展,着力提升安全生产保障水平。树牢安全发展理念。创新宣传的方式方法和渠道平台,强化安全培训和教育,做到逢会必讲、逢班必学、调研必看,切实让“坚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坚持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理念入脑入心、见行见效。夯实专项整治整改工作。发挥局安全生产领导小组作用,定期召开安全生产风险研判会,建立健全安全规章制度和应急预案,不断完善安全生产责任、法治、巡查考核、预防治理体系,提升安全生产组织推进、专业监管、信息技术和应急救援等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全面全力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改工作,坚持排查见底,不留死角、盲区、不留隐患风险,坚持整改彻底,严格闭环管理,加强压力传导、责任落实。抓好重点行业监管。牵头做好化工、民爆、船舶修造等行业的安全生产治理和监管工作,坚决消除安全薄弱环节。编制重点行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隐患排查整治指导目录,依照目录开展监督检查,增强非法违法、违规违章现象的打击力度。推动企业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大安全投入,改进安全管理方法,提高全员安全素质,推动智能制造技术在相关行业的推广应用,减少危险岗位操作人员数量,提高生产线本质安全水平。

  8、聚焦服务发展,着力优化营商环境。研究完善现代产业政策。梳理2019年产业政策执行过程中需要改进的地方,按照聚焦项目、聚焦增量、聚焦绿色集约的要求,提出修改建议。加大对现代产业发展政策的宣传力度,通过新媒体的运用,让企业更多的了解政策。抓好产业政策的落地工作,做好项目指南发布、项目评审、公示、立项等工作。优化为企服务。牢固树立服务宗旨,坚持主动服务、靠前服务、贴心服务,认真落实局领导班子、行业处室与重点企业挂钩联系制度。围绕产业链、供应链,积极组织企业参加中博会、中国电子展等各类展会,开展汽车、环保等产业协作配套对接会,帮助企业拓展市场。落实好国家和省市各项减税降费、降本减负政策措施,健全企业负担监测点网络,做好对政策落实成效的跟踪评估,确保各项惠企减负政策落地生根。推进金融与实体经济融合。开展形式多样的产融对接活动,不断提高制造业贷款占比。加强中小企业应急转贷资金平台管理,进一步推广锡信贷,扩大受众范围,提升业务量。加强企业人才培训。着力抓好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的引进工作,精心组织企业家及高层次人才培训工作,打造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培训品牌。做好无线电保障服务。积极维护电波秩序,打击“伪基站”、“黑广播”、非法使用手机屏蔽仪等新型无线电违法犯罪行为。对航空导航、地铁、高铁无线通信等重要业务强化护性监测,突出做好无锡国际马拉松赛、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重大活动、国家司法考试等重要考试的无线电安全保障和反作弊工作。加强5G基站与卫星地球站干扰监测查处,助推无锡5G通信商用进程。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无锡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版权所有 无锡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主办

苏ICP备09024546号  公安备案号:32021102000707  网站标识码:3202000005

我为政府网站找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