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目录 / 规划计划

2019年无锡市工业和信息化工作大纲

发布时间:2019-05-06 11:12    浏览次数: 【字号:默认 特大

信息索引号
014007844/2019-00041
发文日期
2019-05-06
公开日期
2019-05-06
文件编号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发布机构
无锡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公开形式
网站、文件、政府公报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有效期
长期
公开程序
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主题
工业、交通--其他
体裁
通知
关键词
规划,经济,管理
文件下载
内容概述
2019年无锡市工业和信息化工作大纲

显示全部表格信息

各市(县)、区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无锡经济开发区经发局,本局各处室(直属单位):

   为全面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强富美高”新无锡总目标,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和产业强市主导战略,培育壮大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无锡制造向无锡创造转变,推动制造大市向智造强市转变,我局编制了《2019年无锡市工业和信息化工作大纲》。现下发给你们,请按照工作大纲要求,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做好各项工业和信息化工作,确保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附件:2019年无锡市工业和信息化工作大纲  

 

  

2019年无锡市工业和信息化工作大纲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一年,也是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强富美高”新无锡的关键一年。

  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为引领,推进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和产业强市主导战略,培育壮大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打好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基础,夺取“强富美高”新无锡建设关键性胜利,奋力当好全省高质量发展领跑者,以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工作的主要目标任务:规上工业产值增长12%,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率提高0.5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增长7%以上,工业技改投资增长8%,制造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提高0.5个百分点;全市单位GDP能耗降幅完成省下达任务。

  一、聚力平稳发展,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1.确保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强化目标责任考核,科学安排指标计划,完善主要指标分析通报制度,强化目标调控和督查推进力度。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密切关注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尤其是中美贸易摩擦对全市产业发展带来的当前和长远影响,动态调整、充实样本企业库,密切关注电子、轻工、机电等行业龙头企业、终端产品企业的动向。抓好重点行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注重对春节前后、半年度、年度等关键节点、重要时段关键指标的动态监测和综合分析。

  2.狠抓新增长点培育。做好215个增量3000万元以上的省、市两级新增长点项目的培育,全年新增销售收入360亿元,其中省级新增长点项目57个,新增销售收入265亿元。建立新增长点培育库,持续滚动培育一批新增长点项目,完善要素帮扶、政策倾斜、难题专办、进度考核等工作机制,加强跟踪督查,促进增量项目按照序时进度达产达效。

  3.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完善工业投资重点项目库,重点做好5亿元以上重大项目的推进,落实好项目跟踪机制、通报机制、会办机制和重点工业项目专员负责制,全面掌握在谈、签约、在建项目的进展情况,优化推进服务,推动项目早签约、早开工、早入库、早投入、早见效。扎实推进“千企技改”,引导企业开展高水平、大规模技术改造,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稳步提升,制造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提高0.5个百分点。

  4.帮助企业开拓市场。结合“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持续深化区域产业合作对接,鼓励企业参加各类国际国内有影响力的展会,组织企业开展各类协作配套对接活动,加强本土企业与国内整车(机)企业、军工集团和重大项目等的有效对接,提升企业产品配套能力。推动建立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线上线下协作配套对接服务平台,扩大产业发展新空间。

  二、聚力集群发展,构建产业竞争新优势

  5.明确集群发展的目标任务。深入推进“造链、强链、补链、延链”工作,加大重大产业项目的招引力度,着力集聚行业龙头企业、关键零部件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支持重点骨干企业开展跨地区、跨行业和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和投资合作,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开展好环保、两机、集成电路、物联网等重点产业配套协作活动。鼓励产业链关键领域企业申报国家和省重点研发机构,重点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形成一批有核心专利权的拳头产品,更好支撑产业集群发展。2019年物联网、集成电路、高端纺织服装、高端软件、节能环保、汽车及零部件(含新能源汽车)等6个产业集群规模超千亿元,高端装备、特钢、高分子材料、电子元器件、新能源等5个产业集群规模超500亿元。16个重点产业集群对制造业贡献率较2018年提升2个百分点,积极争取有条件的集群列入工信部提出的到2025 年全国培育15 个左右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培育名单。全年新增超百亿工业企业(集团)2家,新增省科技小巨人、专精特新企业8家,认定市“专精特新”企业35家。

  6.建立完善集群培育工作机制。按照实施意见和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责任分工,制定年度推进方案和工作要点,分解落实目标任务,制定出台先进制造业重点产业集群发展考核办法,建立工作通报制度。建立健全区域联动、部门联动、政策联动的工作机制,分工协作,合力推进,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7.夯实集群发展的工作基础。建立部门、地区重点产业集群推进工作网络;建立监测分析平台,调整完善重点产业集群企业库,初步建立部分产业集群产品库;进一步梳理重点产业集群产业链,出台龙头骨干企业认定办法,修改完善专精特新企业和特色产业集聚区认定办法,编制完成部分重点产业集群产业地图和招商指导目录。支持各地建立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专业化管理的产业基金,重点扶持集群内高成长企业发展。

  三、聚力创新发展,打造自主可控创新体系

  8.推动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按照国家升级标准对标找差,支持省物联网创新中心、省先进封装与系统集成创新中心创建国家级创新中心。积极推动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江苏新瑞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申报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推进区域性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启动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工作,做好重点实验室和中小企业创新平台的建设。全年培育1家省级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4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后备企业。

  9.强力推进重大技术攻关。围绕全市重点发展的16个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继续梳理归纳一批关键环节和“卡脖子”技术,积极引导重点企业开展行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打造软硬件安全可控产业生态体系。组织企业积极参与和承担国家“核高基”、关键新材料等重大专项,持续推进省重大技术攻关项目和省自主安全可控技术攻关基地建设。积极参与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重点任务揭榜”工程,建立完善全市人工智能项目库、企业库。密切跟踪国家工业强基发展重点,针对先进制造业集群关键环节,动态完善工业强基项目库。加快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各类中小企业科技服务平台,加大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力度。持续实施高端装备研制赶超工程,推动省首台套重大装备认定和示范应用,进一步完善首台套重大装备保险试点政策。全年新增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75家,实施重点技术创新项目350项,新增省级以上新技术新产品项目30个、市级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和推广项目240个,新认定省首台套重大装备和关键部件15个左右、实施省首台套重大装备示范应用项目5个左右。

  10.推进质量品牌建设。鼓励企业实施品牌和标准化战略,开展标准水平比对,制定领先于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的“领航标准”。围绕优势产业和重点产品,组织实施一批重大质量攻关项目,提升重点工业产品质量水平,支持企业争创中国质量奖、全国质量奖和省长质量奖。做大品牌经济规模,鼓励企业争创各级各类品牌,着力培育一批新兴产业无锡本土知名品牌。

  四、聚力高端发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11.积极创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国家级示范区。密切跟踪并贯彻落实好工信部和江苏省关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国家级示范区的创建工作部署。加强与上级部门对接,争取更多的制造业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列入工信部即将启动编制的制造强国建设中长期规划纲要(2021-2035)。

  12.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围绕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产业,分行业制定产业发展专项行动方案,明确年度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建立健全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作体系、统计体系和考核体系,全年争取高端装备产业增长12%,新材料产业增长10%,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增长12%,新能源产业增长5%,新能源汽车产业增长20%,节能环保产业增长10%。

  13.聚焦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落实以物联网为龙头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和年度实施方案,大力发展物联网、集成电路、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产业,全年物联网产业营业收入增长15%,集成电路产业产值增长8%,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增长15%。坚持项目引领,健全三级招商体系,积极组织开展招商活动,集中力量引进和实施一批能够提升技术能力和服务功能、具有发展前景和辐射带动作用的重大产业化项目,跟踪服务好华虹、中环、海力士等重大在建项目。推进载体建设,推动智能交通、智能传感器、智慧体育、智慧健康、环保物联网、集成电路设计、软件产业园、互联网产业园、大数据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园区、国家“芯火”双创基地平台和鸿山、雪浪、慧海湾等物联网特色小镇建设,引导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加快形成特色和亮点。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持续优化4G网络,提升光纤网络接入能力,户均带宽达到120Mbps,开展5G商用网络建设,新建5G基站500个,进一步优化窄带物联网(NB-IoT)在重点领域的商用。加强企业培育,通过企业引进、资源整合、并购重组、上市挂牌以及产业基金运作等途径,力争在龙头领军企业和准独角兽企业上形成突破。推进示范应用,加快推进车联网、智慧城管、智慧环保二期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力争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制定一批领先标准,培育一批拳头产品,带动物联网产业发展。办好重大活动,全力举办好2019世界物联网博览会、中国半导体封测技术与市场发展年会、江苏省第五届“i创杯”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重大活动,梳理各类资源、成果、项目,抓好成果转化和跟踪服务。启动中国软件名城创建工作,争创物联网产业特色型中国软件名城。

  14.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把握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演进趋势和发展规律,加强新产业、新技术前瞻布局,加快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一是推动车联网(LTE-V2X)城市级示范应用项目建设,用户数达到10万。建立健全运维系统,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产业生态,探索商用模式,树立示范标杆,加快建设国家智能交通综合测试基地,尽快形成服务能力,为全市乃至全国智能交通及车联网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二积极推进实施“两机”工程,推动无锡企业产品融入国家“两机”产业供应链体系,配合工信部办好“两机”产业链对接会。三是推进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和充电设施建设,支持“光储充”一体化充换电站、出租车“换电模式”等新模式发展,积极推动新吴区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加快未来产业布局,聚焦5G、3D打印、人工智能、石墨烯等领域,加大项目招引和实施力度,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发展服务型制造,分行业、分类型推行服务型制造模式,制定差异化推进方案,大幅提升产品和服务价值链,新增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6家以上、省级工业设计中心1家以上。

  五、聚力融合发展,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15.大力打造“智造强市”。深化落实智能制造三年行动计划和年度实施方案。推进智能化建设。出台发展工业互联网推进智能制造的政策意见,组织100家企业开展智能制造免费诊断,推动全市100个智能化建设重点项目,实现智能化建设投资200亿元;鼓励企业采用自主可控工业机器人,新增机器人应用450台(套)。加强示范引领。树立智能制造典型,发挥示范标杆作用。新增市级智能车间30个、省级示范智能车间15个,培育省级智能工厂1家,鼓励各板块争创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区。发展工业互联网。重点培育10个工业互联网平台(制造业“双创”平台),争创省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2个,鼓励企业争创国家、省工业互联网示范应用项目和省级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鼓励各园区争创省级“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特色产业基地;实施“千企上云”行动,新增“上云”企业2000家、省星级上云企业10家。加强协同创新。重点推进江南大学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完善《无锡智能制造水平评价规范》并推广应用;深入推进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新增省级及以上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15家、市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20家;加强人才培育,全年举办20场线上线下联动的智能制造“微课堂”培训,累计培训1万人次。健全生态体系。加快构建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资源池,争创2家省级智能制造领军服务机构,培育10家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重点服务商。

  16.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围绕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生态,聚焦自主可控芯片、深远海装备、“两机”关键零部件等重点领域,鼓励民口配套企业延伸产业链,参与央企军工集团的科研生产配套。支持军民融合企业参加中国军民两用技术创新应用大赛、国家军民融合发展高技术装备成果展等国家级军民融合活动。主动对接与我市有良好合作基础的航天科工、兵器工业、中船重工等央企军工集团,探索在产业转移、混合所有制改造、产品配套以及人才引育等方面的深度合作,促进军民两用技术成果双向转移,新增“民参军”企业8家。

  六、聚力绿色发展,推动绿色低碳制造

  17.推进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实施化工钢铁煤电行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确保化工、水泥等重点行业淘汰类产能应退尽退。对产能退出项目建立“回头看”和随机抽查机制,确保已退产能不再死灰复燃。积极推进“四个一批”化工专项整治,认真落实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整治要求,按照全面自查的方式,开展全面复核、彻底清查,确保“应关尽关”。重点推动化工生产企业转型升级、城镇人口密集区危化品企业搬迁改造,化工企业入园进区率提高到35%。扎实做好长江经济带化工污染专项治理,重点抓好沿江1公里范围内化工企业的整改落实。研究推进宜兴、滨湖两地“无化区”建设,实施化工园区提档升级工程,严格化工企业和项目准入标准。

  18.实施资源利用绩效评价。优化数据核对工作机制,完善数据采集、数据核对和数据修改流程,提高平台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加强对数据的深度分析和应用,为全面科学分析提供可靠保证。优化绩效评价办法,根据上年度评价情况,调整评价指标和评价办法,适时增加高质量发展相关指标体系,力争做到指标更科学,评价更合理。强化评价结果的使用,全面落实差别化政策,建立分类指导和精准服务机制,指导各地区将评价结果与“263”整治、“散乱污”整治等当前重点工作相结合,以评价结果为依据,通过规划、环保、拆违等刚性约束,淘汰清退低端低效产能,加速优质产业集聚,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19.抓好节能降耗管理。严格实行能耗强度和总量“双控”考核和“双随机”监督检查,定期进行监测分析和预警通报,确保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幅完成省下达任务,规上工业能耗预算总量完成市下达目标。重点把好新增能耗5000吨标准煤以上项目的节能审查关,抓好重点节能工程和重点领域节能,实施重点用能单位“百千万”行动,对超能耗限额标准等违规行为严格落实惩罚性电价措施。推动实施80项节能改造项目,重点用能单位年节能量达50万吨标准煤。开展项目节能量交易,推进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等高耗能行业新增能耗项目实行能耗等量置换。拓展合同能源管理推广机制,新增合同能源管理项目40个。

  20.加快绿色制造步伐。推进绿色制造示范创建,全年新增2家以上国家级绿色制造示范企业,推进国家低碳工业园区、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绿色数据中心等试点建设。推进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完成50家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完成29家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清洁原料替代工作。全面完成燃煤工业窑炉整治三年行动目标任务,燃煤工业窑炉清洁能源替代率达到90%。实施重点节能与循环经济项目80项以上。探索绿色金融业务创新,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对节能和绿色制造重点项目给予多元化融资支持。

  七、聚力服务发展,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21.加强政策引导扶持。加强产业发展政策的研究和制定,积极对接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加强对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海大都市圈等国家重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及当前工信工作的热点、难点研究,围绕创新驱动、产业发展、先进制造、开放融合等方面牵头做好统筹协调工作。做好现有产业政策的优化调整,及时出台相关实施细则和项目申报指南,提高专项资金使用集中度,进一步加大对先进制造业集群、民营经济、中小企业的倾斜力度。发挥减负办的牵头协调作用,全面落实好国家和省、市关于简政、减税、降费等各项政策。

  22.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推进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新增(升级)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星级平台15家,累计超200家。积极培育国家、省级小微企业双创示范基地。运营好无锡市企业服务云平台,年末注册企业数达到800家。探索建立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大型骨干企业等参与的协同创新平台,推动服务体系的全面升级,提升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

  23.加强要素协调保障。加强各级中小企业应急转贷资金平台管理,优化资金调度方式,促进转贷资金安全高效运转,市级转贷平台全年帮助企业续贷80亿元以上,“锡信贷”发放贷款量6亿元。做好迎峰度夏、迎峰度冬期间的电力供需平衡工作,进一步扩大电力直接交易规模,确保覆盖全部 10 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的大工业及一般工商业用户,市场交易电量突破280亿千瓦时,降低企业用电成本5.5亿元以上。帮助企业引进高级管理人才40名,突出领军型人才、高级管理人才、职业经理人和创二代等人才培训,培训各类企业人员10000人次,打造工信企业人才培训品牌。鼓励支持物流供应链信息平台建设,实现供应链上信息互联互通,搭建物流业与制造业合作平台,进一步助力降低物流成本。

  24.做好无线电管理工作。加强无线电频谱规划和电波秩序维护,突出对重要敏感时期民航、铁路、广电等重要业务频段的监测保护工作,协调保障5G和车联网等重点行业、重大工程用频需求,确保重大活动、重要时段和应急突发事件时的用频安全。健全完善联动执法机制,会同相关部门打击治理“黑广播”、伪基站等违法犯罪活动。

  25.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围绕“放管服”改革进程中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问题,重点推进全事项“一窗受理”规范运作。按照“网上办、集中批、联合审、区域评、代办制、不见面”等改革要求,推进“不见面”审批(服务),推动“3550”改革实现常态化、普遍化,不断提升审批事项服务质量。办件准确率、按时办结率实现两个100%,服务对象满意率达到95%以上,群众有效投诉率为零。

  八、全面从严治党,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26.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四个服从”“两个维护”,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强化党章意识,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执行中央《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推动民主集中制等党内规章制度的落实,组织开好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做好政治生态监测评估工作。

  27.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围绕五四运动10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纪念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党员牢记党的宗旨,自觉加强党性锻炼。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实施细则和省市委具体办法,认真查找和解决“四风”突出问题,聚焦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具体表现,认真查摆本单位本部门的突出表现,拿出过硬措施,扎实整改。

  28.加强组织队伍建设。继续深化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扎实做好基层党组织按时换届、联系社区党组织等工作;开展机关党建质量提升工程,以标准支部、先进支部、过硬支部梯级争创为载体,全面建设过硬党支部。严格党员日常监督管理,建立健全激励引导和关怀帮扶机制,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用好“三项机制”,激励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开展干部业务培训,强化对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学习和研究。

  29.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落实“一岗双责”,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制度的执行力,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加强廉洁自律教育,组织开展个性化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的签订,抓好《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等党规党纪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强化日常督查管理,通过局内自查、直属单位督查、服务对象廉政回访,加大廉政风险排查和内部管理力度,严格落实各项机关内控制度,有效防范化解廉政风险和隐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无锡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版权所有 无锡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主办

苏ICP备09024546号  公安备案号:32021102000707  网站标识码:3202000005

我为政府网站找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