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经信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2018-08-17 16:18 浏览次数: 【字号:默认 大 特大】
- 信息索引号
- 014007844/2018-00044
- 发文日期
- 2018-08-17
- 公开日期
- 2018-08-17
- 文件编号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发布机构
- 无锡市经信委
- 公开形式
- 网站、文件、政府公报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社会
- 有效期
- 长期
- 公开程序
- 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 主题
- 工业、交通--其他
- 体裁
- 其他
- 关键词
- 经济,管理,总结
- 文件下载
- 内容概述
- 2017年经信工作总结
显示全部表格信息
2017年经信工作总结
2017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全市经信系统始终牢记“工业立市、产业强市”的历史使命,坚决贯彻中央、省市重要决策部署,认真履责,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深融合、强服务等各项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
(一)重振产业雄风,产业强市取得显著成效。始终把市委市政府下达的重点工作目标任务放在突出位置,围绕产业强市主导战略和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强化目标意识、强化运行监测、强化要素保障、强化绩效管理,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全市工业经济贡献度不断提高,为无锡实现GDP过万亿的历史突破做出了较大贡献。一是主要指标创近年来最好水平。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完成3382.2亿元,增长8.6%,增速列苏南第一、全省第四,创近十三年来最高省内排名;规上工业产值完成15861.2亿元,增长16.8%,增速创近六年来新高;工业用电524.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3%,增速创近七年新高。上海华虹、SK海力士二工厂、中环大硅片等重大产业项目相继落地,重大项目数量、规模和储备情况均为历年最好。全市工业技改投资1544亿元,同比增长16.2%,总量占工业投资73.9%,固定资产增值税抵扣57.8亿元,增长25.5%。二是质量效益不断提升。全市规上工业利润同比增长13.7%,亏损面收窄3.1个百分点。制造业全口径实现税收766.9亿元,同比增长16.3%,高于全市平均10.5个百分点。以物联网为龙头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成为产业发展的制高点,物联网产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9.2%,集成电路产业增长11%,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增长16%。制定实施以物联网为龙头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三年行动计划,成功举办2017世界物联网网博览会,华为、阿里巴巴、浪潮、中电海康等一大批高科技企业项目相继落户,鸿山物联网小镇建设顺利推进,无锡作为物联网发轫地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三是发展亮点不断涌现。从地区看,江阴、宜兴分列全国工业百强县第一和第八,新吴、惠山、锡山、滨湖也均进入百强区名单。从企业看,全市12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500强,24家企业入围中国制造业500强,占全省半数以上,均连续十一年位居全省第一;海澜集团成为我市首家千亿级企业;“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实现全球超算500强四连冠、应用成果获“戈登·贝尔”奖;华云数据被评为“2017未来独角兽”企业;全年新增国内外上市公司18家,创历年之最,其中制造业企业16家,占88.9%。
(二)深化供给侧改革,产业转型升级扎实推进。认真贯彻落实省、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各项目标任务,敢于突破思维固化、路径依赖等制约改革创新的障碍,面对化解过剩产能等一批难啃的硬骨头,积极进取、攻坚克难、担当作为,推动多项工作顺利开展。一是“去产能”任务圆满完成。根据上级要求,积极开展自查自纠、“回头看”专项督查和考核验收,全面排查中频炉、工频炉使用情况,严防“地条钢”死灰复燃。实施“263”减化行动,制定全市化工企业“四个一批”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建立“专项行动”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化工行业专家库,为推进“专项行动”提供科学指导,全年关停化工生产企业275家,完成省下达任务的139%。整治燃煤工业窑炉187座,完成目标计划的184.8%。淘汰低效电机14.9万千瓦,淘汰、停用落后变压器645台。二是降本减负成效明显。积极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的实施意见》、《关于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融资成本、企业水电气等要素成本明显降低,2017年,全市各级转贷应急资金平台使用资金337.16亿元。其中,市级转贷平台共为1052家中小企业办理1655笔转贷业务,续贷金额117.83亿元,为中小企业减负1.6亿元,创新设立中小微企业普惠融资平台——锡信贷,切实降低了广大中小企业贷款门槛;积极推动大用户直购电,全市364家企业年交易电量158亿千瓦时,降低企业用电成本3亿多元。三是质量品牌持续提升。大力实施质量品牌战略,全年新认定中国驰名商标4个、江苏省著名商标72个和江苏省名牌24个。红豆集团被评为省消费品工业“三品”示范企业,海澜之家、红豆集团、云蝠服饰、阳光集团和新雪竹国际服饰入选工信部重点跟踪培育服装家纺自主品牌名单。无锡一棉等4家企业获2017年江苏省质量标杆称号,获奖总数占全省的40%,位居全省第一。阳光集团成为全省首家荣获中国质量奖的企业,兴澄特钢获中国质量提名奖,法尔胜泓昇集团获2017年江苏省省长质量奖。四是绿色发展步伐加快。大力实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强化节能指标跟踪分析及预警调控,扎实开展能源消费预算管理和节能应急调控,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单位能耗下降5.4%。狠抓工业能耗在线监测,260家企业完成一级能耗在线监控。积极开展节能量交易,累计实施节能量交易项目7个、交易量3.7万吨标煤。深入开展合同能源管理,全年新增合同能源管理项目63个,投资额超2亿元,年节能量超4万吨标煤。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新增国家首批绿色工厂示范企业3家,国家首批绿色产品设计示范企业1家,入选省绿色制造示范创建计划名单4家、新增循环经济试点单位11家、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15条。五是工业企业资源利用绩效评价全面启动。初步建成工业用地绩效管理平台,制定出台《关于开展无锡市工业企业资源利用绩效评价工作的实施意见》、《无锡市工业企业资源利用绩效评价办法》,建立以单位资源产出效益为核心的工业企业资源利用绩效评价体系,完成全市6万多家工业企业数据归集,为后续的试评价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强化创新驱动,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坚持与时俱进,及时把握当今时代技术变革的最新趋势,加强创新资源要素整合,通过实施智能制造、两化融合、集群建设、服务制造、军民融合等一系列重要举措,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全市经信工作多个领域均实现了创新突破,形成了多点开花的生动局面。一是智能制造工程大力推进。制定智能制造三年行动计划,强化试点示范,组织实施270个智能化改造项目,建成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和应用项目3个,新增省级示范智能车间17家,列全省第二。76家企业产品通过“省首台(套)重大装备及关键部件”认定、5家企业被评为省首台(套)示范应用项目。二是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进一步深化。全年新增省级以上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20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16家。推动企业互联网化提升,重点推进30个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重点项目,新增省级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示范试点企业48家,其中示范企业7家,试点企业41家,示范试点企业总数居全省第二。三是产业集群建设加快推进。深入开展产业集群创新提升行动,研究制定市级九大类产业集群四级产业分类目录,梳理产业链重点环节,建立产业集群企业库,着力培育市、县(区)、乡镇(街道)三级产业集群发展体系。四是制造业服务化步伐不断加快。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远程运营维护、个性化定制等服务型制造新模式蓬勃发展,新增省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13家,双良节能成为省内唯一一家入选国家首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名单。五是军民融合取得新的进展。鼓励优势企业与军工单位开展深入交流合作,积极推动“军转民”和“民参军”,成功承办“第二届中国军民两用技术创新应用大赛”,我市企业分别获得金奖、铜奖各1个,优胜奖2个。六是智慧城市建设着力推进。在全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选中连续五年名列前茅,智慧人社、智慧养老、智慧交通、智慧健康等一批应用提升工程取得实质性进展。全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超过26亿元,4G网络覆盖进一步优化,光纤带宽接入能力达到1000Mbps,移动互联网用户数达到850万,NB-IoT通信基站实现了全市全覆盖。无线电保障能力不断提升,较好地完成了十九大期间以及物博会等重要时期、重大活动的无线电通信保障工作。
(四)提升服务能力,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始终坚持“定了干、马上办、办到底”精神,在体系建设、市场开拓、政策落实等方面加大为企服务力度,全力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全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一是企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积极谋划《无锡市经信系统领导班子挂钩联系制造业领军企业工作方案》,对27家营业收入超百亿元重点企业开展挂钩联系服务。提升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效能,新增星级公共服务平台37家。实施中小微企业成长培育计划,新增规上企业100家。加强创新创业服务,新增省级以上小微企业“双创”基地5家。加强人才培训,共完成企业人才培训2500余人次。二是诚信无锡建设不断推进。全市共有56个单位和部门常态化提供信用信息,共归集入库法人组织73.6万家、信息1.7亿余条;积极推动信用信息使用,在申报资金、招投标等44个行政事项中为2592家企业出具了信用基准评价报告,为各类评先评优核查信用5356家次;创新提出“诚信阿福分”,积极探索联动奖惩制度,开发建成无锡市公共信用联动奖惩系统,全年共发布红名单200余个、黑名单133个。三是组织市场开拓。积极组织企业参加中博会、中国电子展、中国半导体封测年会、IC China、中国(连云港)丝绸之路国际物流博览会等各类展会,参加新疆、广西和宁夏等经贸合作活动,开展汽车、环保等产业协作配套对接会,受到了企业的普遍欢迎。四是政策落实力度不断加大。牵头制定《关于深化现代产业发展政策的意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修订专项资金实施细则、项目管理及评审办法,进一步落实工作职责,规范工作流程,及时发布申报指南,积极组织企业申报。